全部

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棉花肉松上榜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7-07-03 10:30:07

紫菜是塑料袋做的?“刘明炜”高考准考证又丟了?卖唱女子被“采生折割”强迫乞讨?29日,微信盘点出“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

1、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

【传闻】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松面包上的肉松视频在网上流传,拍摄者来自不同地区,但内容基本一致:买来肉松面包或糕点后,将上面的肉松泡入水中,肉松在水中变成白色絮状物体,拍摄者声称这些肉松其实是棉花做的,并用白色絮状物可用打火机点燃作为证明。

【真相】国家食药监局的官方微信平台“中国食事药闻”对“肉松饼包棉花”这类视频进行了辟谣:肉松和棉花二者成分不同,口感也存在很大差异,用棉花冒充肉松几乎不可能。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相关专家还指出,视频中所使用的“火烧”鉴别法看似科学,其实也不靠谱。食物可以被点燃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其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可燃物。肉松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肯定能够被点燃,跟头发可以被点燃是一个道理,而且还会有一种焦糊味。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虽然可以点燃,但是不会出现焦糊味。

这个谣言视频的传播,导致部分网民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和担忧,甚至相关产品被退货、下架,给一些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2、表情包是日本人发明,使用要付款

【传闻】“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以下文字请好好看看,所有中华儿女们,你们还不知道吧?就是这个表情包,是日本人发明的,你在微信上点播一次日本人就赚了0.01分钱。单说这个,每天点播近一亿次。算算吧?每天各个表情每天被点播多少次?而日本鬼子会赚了多少人民币多少?我们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在给日本人钱呢。从现在起我一个表情都不点播啦。希望家人们看看吧?希望中华儿女门尽量不要再发这些表情,中央一台播放的才知道。希望各群转发,功德无量!”

【真相】谣言中举例的这些表情,其实统称为表情符号,俗称"Emoji",词义来自日语中的绘文字(えもじ)。最初的“Emoji”表情确实是由日本人发明的:是由一个叫栗田穰崇的日本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发明。但它早已被纳入国际非营利机构——统一码联盟(Unicode Consortium)中,统一负责维护和管理。获得Unicode数据文件和软件的副本以处理数据文件或软件是免费和无限制的 ——也就是说,表情符号并无收费一说,微信的系统表情符号同样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转发这些表情符号就会有人能分钱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3、某地出现四个假和尚入室偷肾

【传闻】某视频内容声称:这是发生在xx的真实事件,近日有四个假冒和尚以高价兑换旧钞票为由,入室将一家四口人麻醉后将肾偷走。视频正是描述这家人出殡画面,令人目不忍睹。

【真相】其实关于“和尚偷肾”的谣言在全国多个地区均出现过,只不过以前是文字版,现在变为了视频版。这个谣言内容还有很多版本,类似“138个和尚偷肾”、“孕妇产子时被偷摘肾脏”、“团伙偷抢小孩摘取器官”等等,但都已被证实为谣言。全国多地警方的官方微博、微信也相继对此类消息进行了辟谣,表示近期未接到此类报警。

视频中记录的真实情况是,今年6月11日发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的一起命案:当地一村民因为与村人发生争执,持刀将其全家四口杀害。这起事件与“四个和尚偷肾”毫无关联。再者,偷肾去做活体器官买卖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那些迷药迷倒后器官没有了的故事,均被证实为耸人听闻的都市传说。器官移植需要配型,而这个配型不是简单的血型相配,还需要供体和受体双方的组织尽量靠近,否则受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和排斥外来组织。且器官从身体中取出之后,需要在严苛的卫生条件下冷藏,而在一定时间内还没移植进受体,就已失去作用了,比如肾脏最长48小时,胰腺是12小时,而肝脏只有8小时,随便偷走器官进行买卖,这和医学常识是不相符的。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桃子进入上市旺季 量大质优价格亲民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桃子是盛夏时节颇受欢迎的水果,在主打“绿色”的夏季水果市场上,独守一抹鲜红。桃子的品种也十分丰富,...[详细]
央广网 2017-07-04

夏天吃啥最养生?这种天天吃的食物是上品

与朋友一起吃饭,看到朋友们点菜开始青睐苦瓜、苦菊等苦寒清热之品,并振振有词,以夏季气候炎热,需要清火为理由。[详细]
人民网 2017-07-03

西餐PK中餐 哪种更健康营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地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人们在饮食上的千差万别。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详细]
人民网 2017-06-29

57.3%受访者认为餐桌浪费有回头趋势

几年前,“光盘行动”曾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参与,餐饮浪费现象也得到了改善。然而近期有媒体记者走访发现,此前推行的“半份菜”在一些餐...[详细]
中国青年报 2017-06-28

果蔬安全的这类谣言你中招了吗?

西瓜里白色的痕迹是西瓜的维管束。只不过大部分西瓜成熟过程中,这些维管束就降解了,但是因为肥料、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西瓜的维管束纤...[详细]
农民日报 2017-06-25

小心!工业盐变“食用盐” 每天徒手灌装2吨

工业盐拆包后放在脸盆里,手工装袋、封袋,摇身一变就成了有着“粤盐”标志的食用盐。近日,广州白云警方会同相关单位成功捣毁一个“夫妻档...[详细]
羊城晚报 2017-06-25

小龙虾:舌尖上的新“千亿级”产业

在相继风靡各地的餐饮市场后,小龙虾产业已经强势跻身新“千亿级”市场。这背后不仅仅是紧追全民宵夜文化而崛起的消费“刚需”,而且是从需...[详细]
工人日报 2017-06-22

早上吃姜好处真不少 但要警惕生姜“火上浇油”

古人云“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吃姜,对身体有利,而晚上吃,会损害健康。这种说法真的有...[详细]
环球网 2017-04-27

8旬夫妇吃蒲公英中毒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春暖花开,小区里、路边上、公园里,各种野菜随处可见。4月17日,家住浑南区河畔新城的一对老夫妇迷上了挖野菜,却因食用过量的野菜而双双...[详细]
沈阳晚报 2017-04-27

加水不浊就是假酒?中食协发文批谣言

日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收到湖南金六福酒业有限公司送来的一段网络流传的有关“白酒加水混浊和假酒判定方法”的视频录像,通...[详细]
北京晚报 2017-04-27

为什么你比别人容易热?有可能是肉吃多了

大汗淋漓时喝点冷饮,冰爽又消暑;把水果当饭吃,减肥还健康;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开启了这样的夏日饮食模式。然而,这些真是身体喜欢的吗...[详细]
人民网 2017-04-27

春茶含过量农药?看看专家对真相的解读

日前,一则关于茶的“应景”文章也同时刷爆朋友圈。文章指出“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详细]
科技日报 2017-04-27
如何选择最适合我们的牛奶?十个问答帮您解决

如何选择最适合我们的牛奶?十个问答帮您解决

牛奶一直是我们膳食里的忠实伙伴,但是营养又美味的牛奶却不是跟每个人都相处融洽。一些人喝完牛奶后出现胀气、便秘等不舒服的情况,一些有...[详细]
北京青年报 2017-04-27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